培育新时代卓越教师—全日制教育硕士
“4334”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

申请书

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

1.四方浸润——建构高尚师德养成体系

“思政引领+文化熏陶+榜样示范+实践淬炼”四方浸润:依托我校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“黄大年式教师团队”思政教学优势,将师德元素融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,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生研修班,引领学生坚定理想信念;开展弘扬行知精神、校训精神、师范精神等主题教育及校园文化活动,熏陶学生涵养教育情怀;通过导师日常濡染、优秀毕业生结对、支教学员事迹宣讲,增强师德感性认识和情感认同,激励学生树立职业理想;通过校内实训、“三习”和“送教下乡”社会实践,强化师德体验,带动学生践行师德规范。

2.三相聚力——架构理论基础知识强化机制

“模块嵌入+教材导引+分类补短”三相聚力:围绕“教什么”,在培养方案中嵌入学科素养类课程模块,通过专题性前沿性课程,夯实学科基础;围绕“如何有效地教”,优化教育基础理论课程,编写实用的教育理论教材,针对教育教学核心问题,提供理论分析框架,结合经典案例予以剖析,强化教育理论基础;针对非师范和跨专业学生,除提供教育基础理论和学科专业补修课程外,建立集体备课研课制度,结合学生差异性需求进行分类指导,多手段补齐理论基础短板。

3.三段进阶——创新教学实践能力提升模式

“强化技能+综合训练+反思提升”三段进阶:依托“G-U-S教师教育联盟”“教育硕士联合培养基地”,通过课程进基地、专题研讨工作坊等方式,校内外导师协同指导,强化技能阶段,将见习、研习、技能训练结合,在观摩和训练中反思;综合训练阶段,将微格训练、研习、课例分析结合,在训练和实践中反思;反思提升阶段,将综合实习、研习、论文写作结合,在实践和教研中反思。实践教学全程按照“体验/实训/实践—反思— 改进—再实践”循环路径进行,形成了“全程式反思型”实践教学模式,促进教学实践能力螺旋上升。

4.四元赋能——构建教学研究能力培养机制

“课程保障+双师指导+活动历练+项目提升”四元赋能:增设“学科教育科研指导”课程和“创新能力”课程模块,唤起教研意识;校内校外导师全程指导教研选题、方案设计、论文撰写,教授教研方法;邀请知名专家举行讲座,分学科组织组会研讨、读书沙龙、文献研读会,搭建研讨交流展示平台;设立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,鼓励学生自主进行独立研究,吸纳学生参与导师课题研究、教材编制和教学案例开发、论文撰写,具身体验和深度参与教研过程。